
9月27日,央视《军情时间到》栏目披露了歼-35隐身舰载战斗机的核心性能参数。节目明确指出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.01至0.02平方米泸深通,相当于成年人手掌大小。通过多维度对比,证实这款国产五代机的隐形性能已实现全球领跑。从超材料应用到气动设计优化,歼-35的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入世界顶尖行列,改变了全球隐身战机格局。

此次曝光聚焦于歼-35的隐形能力。该机采用自主研发的超宽频行波抑制超材料,通过人工设计的微纳结构实现对电磁波的精准调控,覆盖从低频到红外的全频段探测范围。与F-22、F-35使用的传统羰基铁型涂料相比,这种材料性能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,并通过叠层工艺附着于机体表面,解决了传统涂料易脱落和维护难的问题。军事专家强调,这种材料让歼-35无需依赖恒温机库维护,实战部署灵活性远超美军战机。
泸深通
在气动外形方面,歼-35严格遵循“平行原则”,进气口边缘、尾翼前后缘均与机翼边缘保持平行对齐,使雷达波反射集中于少数几个方向,大幅降低被探测概率。机身蒙皮接缝采用锯齿化处理,垂尾与平尾进行切尖设计,规避了角点散射风险。腹部设计极为平坦,避免了F-35因曲面鼓包产生的额外雷达反射。进气道则采用先进的等熵DSI进气道,通过唇缘削尖优化,将腔体谐振散射降至最低,侧面隐身效果显著优于F-35的双锥鼓包设计。

数据显示,歼-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F-35的五分之一,相当于一只海鸟的雷达信号强度,在相同距离下被锁定概率大幅降低。这一数值仅为F-22的1/25,能使敌方雷达探测距离缩短55%。歼-35搭载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拥有400公里探测距离,配合射程超过200公里的霹雳-15导弹泸深通,可在F-35的雷达探测范围外完成锁定攻击。而F-35因隐身涂料脱落问题需频繁返厂维护,在高强度部署中常面临“隐身失效”风险。

除隐形性能外,歼-35还具备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。搭载两台涡扇-19发动机,总推力达21吨,实现2.2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和1350公里作战半径,远超F-35C的1.6马赫速度与1240公里半径。8吨载弹量可内置6枚霹雳-15导弹,还能指挥攻击-11无人机实施蜂群打击,作战灵活性全面压制对手。
歼-35的性能曝光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体系的突破。超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不仅用于战机,还拓展至舰船、卫星等多领域装备。3D打印钛合金骨架技术的成熟,将歼-35单机生产周期压缩至F-35的三分之一,成本降至一半以下,为规模化部署奠定基础。作为我国首款隐身舰载机,歼-35的“一机多型”设计使其既适配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,也可满足空军陆基部署需求。与空警-600预警机、055型驱逐舰的协同能力,构建起2000公里范围的海空感知网络,形成远超单一战机的作战效能。
歼-35性能曝光后迅速引发国际舆论震动。美国《防务新闻》承认中国在隐身材料与舰载机设计上已实现对美国的超越,担忧F-35的技术优势彻底丧失。西点军校将2025年东海演习中歼-35突破F-35防空网的案例纳入教案,认为隐身战机的代际竞争进入新阶段。对盟友体系而言,这一突破更具冲击力。欧洲防务专家指出,歼-35的量产能力和成本优势将使美国主导的“隐身战机同盟”面临瓦解风险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,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的自主突破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,提供了新的装备发展路径选择。
国内舆论聚焦技术自立的意义。网友热议“超材料不是口号,是雷达上的手掌大小信号”,军事爱好者表示,歼-35的突破印证了“核心技术买不来”的真理。从歼-20到歼-35,中国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西方数十年的隐身战机发展路,这种速度背后是国家战略投入与科研人员的长期攻坚。
央视对歼-35绝密性能的曝光超越了单纯的装备展示意义。从“不再保密”的自信到性能参数的公开泸深通,是中国对自身国防实力的笃定,也是对外部安全威胁的有力回应。0.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面积背后是材料科学、航空设计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全面突破,是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实力宣言。在隐身战机主导的现代空战中,歼-35的出现不仅为我国海空防御增添了“隐形尖刀”,更重塑了全球空中力量平衡。正如军事专家所言,全球第一的隐形性能不是终点,而是中国航空工业持续突破的新起点。当超材料的光泽闪耀在战机表面,那不仅是科技的光芒,更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坚定底气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